中东服务器

“鱼”与“渔”之辨:跳出捐款捐物,互联网大厂们做技术公益的逻辑和边界在哪?

每经记者 王帆    每经编辑 梁枭    

去年,海南智渔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科学总监郑锐强出海超过60天,总航程超过5500公里,拍摄了近100万张中华白海豚的照片。每年对中华白海豚的识别、调查、研究是郑锐强团队保护及拯救这个珍稀物种的重要功课。

放在过去,这100万张照片需要肉眼识别,并结合数据库的图片进行人工比对记录,庞大的工作量让郑锐强团队伤透了脑筋。如今,借助腾讯云智能、优图AI等技术支持,单张中华白海豚图片识别准确率达到93%以上,从上传照片到处理照片、再到反馈结果,整个过程仅需10秒。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互联网大厂们积极推动技术能力外溢,提升公益项目效率,放大社会价值。不管是腾讯云智能开放300多项AI原子能力帮助公益项目落地,还是阿里巴巴开放信息无障碍技术专利和云计算数据中心低碳发明专利,或是字节跳动依托信息精准分发技术推出的“头条寻人”功能,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公益内涵和形式发生了重构,技术公益被广泛践行。

当技术公益成为互联网科技企业ESG的必修课,作为商业个体、视技术为宝贵资产的大厂们要考虑的几个问题是:开放什么?尺度多大?如何处理好公益与商业的关系?

不只是数字化转型

中华白海豚被称为“海上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年来,这一物种面临陆源污染、栖息地衰减等问题,濒危程度不断加剧。

缺失数据资料是挡在郑锐强等白海豚保育者面前的一道坎。国内历史最长的白海豚研究数据也仅积累了10年左右,大部分种群的数据都是片段化的,甚至完全缺乏。只有收集到足够的白海豚个体照片,进行分析、识别和研究,才能助力小种群保育研究。因此,出海拍照便是郑锐强的重要工作。

不过长期以来,郑锐强一直苦于人工识别的低效率,便对AI有着极高的期待。“AI和人不同,AI不会撒谎,不会犯错。面对我们海量的影像数据,AI可以快速地用一个相同的标准去识别它是谁。”郑锐强在接受包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

2021年,郑锐强借助腾讯开放的云智能、优图AI等技术支持,开发了“iDOLPHIN”项目,提升中华白海豚个体识别的运算速度,单张中华白海豚图片识别过程仅需10秒,弥补此前技术尝试的不足。去年出海,郑锐强在“iDOLPHIN”数据应用中录入了超过36700张背鳍照片,基于腾讯云上AI等技术准确识别个体超过2700头,覆盖了2个最大种群以及3个小种群。

“鱼”与“渔”之辨:跳出捐款捐物,互联网大厂们做技术公益的逻辑和边界在哪?郑锐强拍摄的中华白海豚照片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海南成美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刘英子对技术公益提升运营效率也深有体会。她在第三届腾讯Light技术公益创造营上介绍道,她所在的基金会与技术机构合作,引入了线上分账系统,解决了财务人员人工处理捐赠数据、人力成本高的问题,让基金会捐赠数据统计、导引等更加快捷、高效、精准。

如果说技术仅停留在这一步,那么技术公益则与近年来掀起的实体经济数字化浪潮并无二异。然而,技术公益远不止数字化转型。

“后面随着项目慢慢推进,我发现AI能做深,它不仅能帮助科学研究,还可以让普通公众用举手之劳就可以参与到野生动物保护中。”据郑锐强介绍,“iDOLPHIN”项目后续搭建了小程序识别白海豚个体,并向大众开放,在保护区观赏到白海豚的游客,上传拍到的照片,就能看到这只海豚的详细介绍,随手也帮助记录下了海豚的出现位置、行为数据,帮助保护人员完成了一次白海豚轨迹追踪,共同参与了中华白海豚保护工作。

“鱼”与“渔”之辨:跳出捐款捐物,互联网大厂们做技术公益的逻辑和边界在哪?iDOLPHIN小程序截图

这便是技术公益带来的惊喜:不仅显著提升在诸多公益难题的解决,用AI去提升公益效率、降低公益项目运营压力,更可以创新公益场景、做深并放大社会价值。

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

近年来,企业上云、AI赋能、数智化已经成为各行各业高速发展的动力。互联网大厂们纷纷挖掘B端生意,探索技术创新,为企业打造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助力实体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他们也在不断推动技术从产业外溢,扮演公益服务的“连接器”角色。《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技术公益瞄准的是难以用单纯用捐赠逻辑、商业逻辑等传统思维解决的社会问题。

例如,字节跳动自2016年推出“头条寻人”功能,6年来通过地理位置弹窗推送技术,已帮助超过18000个失散家庭团聚,相当于每天都有10个家庭借助头条寻人实现团圆。头条寻人的技术原理并不复杂,就是以走失者失踪地点为圆心,向特定半径里的头条用户推送消息。相比过去在电线杆上张贴寻人启事,这一功能的寻人效率大大提高。

原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程立去年6月发表的一篇署名文章中指出,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财富发展到新阶段,传统的财物捐赠虽然重要但边际效益递减,社会对于专业技术服务等公益“软资源”的需求日益凸显。

“相比于传统的捐款捐物,互联网企业做公益的最大价值是沉淀的技术能力。公益捐赠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最终还是需要用可持续的方式解决。”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葛燄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技术公益是公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项,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升公益项目的帮扶能力。

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腾讯利用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帮助寻找走失亲人;微软开发出Seeing AI辅助视觉方案,通过语音告知视障者周围的环境变化;谷歌将应用于YouTube上的非语音字幕、视频分类和索引的音频事件分析技术,协助野生动物监测和保护。

公益与商业之争

物资捐赠与技术公益的区别,不仅是授之以“鱼”或“渔”、物质或能力的区别,还有一个显著的差异是,它们在企业内部的重要性位置,以及与商业性的关系不同。

过去,企业做公益时往往倾向于捐款、捐物、志愿者做善事的逻辑,大部分情况下是与企业的商业业务“两条线走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往往独立于业务部门。不仅如此,社会责任部门可能会被视作一个高成本投入的部门,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附加或额外的非商业行为。

而当技术公益被提上日程,科技企业逐渐意识到,公益和商业并非相悖。腾讯主要创办人之一、前CTO张志东曾在2020年1月的公开演讲中表示,“科技向善”是一种产品能力,反对“过于把业务和公益当作两条不相交的事情来做”。他表示:“科技向善或许可以看作是一种产品能力,是一种产品机会,是所有科技类企业和组织都可以思考和实践的。”

在演讲中,张志东以微信“微信捐步”、支付宝“蚂蚁森林”两个产品为例,阐述了“‘善意+产品’和商业生存发展,并不是矛盾的关系。产品团队如果能有智慧,找到适当的产品环节入手,也许就能发现善意创新,能给产品带来正面的帮助,可以视作是一个产品机会,而非一个负担。”

阿里巴巴也倡导用商业思维投入技术公益。2019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成立“阿里巴巴经济体技术公益委员会”,相关高管也向广大技术人员发表公开信。公开信中写道,“‘公益心态,商业手法,技术力量’将是我们对家、国和世界践行社会责任的最好方式”“阿里工程师可以为公益贡献的不止技术,更有对产业、产品和商业的理解”。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葛燄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我们相信,只要能解决社会问题的技术,都有商业发展前景。公益先打开大家的想象空间,创造社会实践平台,同时要找到商业模式,让某个技术找到它的商业生命力。有利益驱动才能可持续增长,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力资源、社会资源、投资资源进来,让社会问题得到长期地解决。”她提到,腾讯秉承“双价融合”的发展理念,让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共同发展,寻找社会问题解决方式。

记者留意到,一个公益与商业并举的典型案例是,在去年的国际聋人日上,腾讯天籁实验室携手助听器厂商智听科技进行联合研发,推出了挚听(腾讯天籁inside)公益助老款,基于腾讯会议完全自研实现的助听器核心算法解决方案,将复杂场景下的语音清晰度和可懂度提升了85%,让千元级国产助听器的体验也能媲美万元级进口助听器产品。

有边界的开放

回到技术公益本身,大厂们已经探索出一条初步的发展路径:通过开放技术能力,让公益实现造血功能,联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公益,实现社会共创。

例如腾讯连续三年开展Light技术公益创造营活动,面向行业开发者、公益爱好者等,免费开放腾讯积累多年的技术能力,包括人脸特效、文字识别、人脸识别、人脸核身等计算机视觉、语音及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号召更多社会力量,解决儿童安全保护与教育、素养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教育、适老化等领域的社会痛点问题。

“鱼”与“渔”之辨:跳出捐款捐物,互联网大厂们做技术公益的逻辑和边界在哪?

第三届腾讯Light技术公益创造营活动现场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2021年11月,阿里巴巴也与多方共同发起成立“信息无障碍技术和知识产权开放工作组”,向社会免费分批次开放信息无障碍技术专利,首批开放11件;去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阿里巴巴又向社会免费开放9项云计算数据中心低碳发明专利,促进新基建更加绿色环保。

国际方面,IBM的“代码集结号”通过举办AI公益项目竞赛,鼓励开发者利用科技解决紧迫的社会问题,同时向参赛者开放云平台上Watson、AI、IoT、区块链、容器等160多种服务。

由此,技术公益的开放背后,开放什么能力、如何开放、开放多少,是科技企业们需要考量的问题。

首先,在开放的内容上,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云智能负责人、优图实验室负责人吴运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一方面,我们会根据政府侧、企业侧、NGO、开发者们所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进行议题选择;另一方面我们也会通过每一届活动的举办,积极地去吸纳各方参与者的建议和意见。”例如,腾讯云智能有一款热门产品应用数智人,支持文本驱动、声音驱动,具备全栈自研AI语音语义能力,已实现成熟的商业化应用,今年腾讯已应开发者要求,开放这部分能力供公益使用。

第二,在开放的形式上,科技企业们往往选择以低门槛的方式实现对使用者的可及性。例如,腾讯为Light技术公益创造营参赛者提供WeTest一站式质量服务、开源云原生操作系统生态支持。阿里云码上公益团队向大学生群体发起“第益课”活动,为大学生志愿者开放易用顺滑的低代码平台,让技术助力公益变得更加简单。

第三,在开放的尺度上,安全性成为重要考量因素,其中包括用户的信息安全和企业的商业安全。吴运声表示:“腾讯为公益人士和平台已经开放了三百多项AI原子能力,而这些原子能力此前都已经在工业、金融、传媒等诸多场景做到了成熟、稳定、安全、合规的技术落地,经受住了市场的极限考验。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对参与者的作品有着多元的客观评价,譬如功能业务逻辑是否完整、功能层次是否清晰、核心功能响应是否迅速,其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条:代码层面没有高危安全风险,不存在泄露用户信息的风险。”

而在商业安全方面,葛燄认为现在谈论这一话题仍为时过早。她向记者表示:“是否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要看解决社会问题需要哪些技术和能力。目前整个公益行业还在打通数字化和信息化,AI也只是尝试,还没有用到那么多会打破边界的技术。”

封面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鱼”与“渔”之辨:跳出捐款捐物,互联网大厂们做技术公益的逻辑和边界在哪?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中东服务器财经APP

[中东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